当前位置:创意手工网>流金岁月>老习俗>

金秋重阳 话习俗

老习俗 阅读(2.58W)

金秋重阳   话习俗

黄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是敬老节。「重阳」也叫「重九」,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重叠,谓之重阳。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又有长寿之说。

曹丕曾书与锺繇曰:「九九乃长寿日,可聚会也。」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这个节日有一些特殊的习俗,例如: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又叫「登高节」;这一天人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各种活动。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汝南人桓景追随费长房学道术,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海南当有大灾难,务必缝制绛色(深红色)布袋内盛茱萸繫于臂上,并登山饮用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猪羊皆死。费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故自东汉起,民间每逢此日必登高饮用菊花酒,以消除灾难,且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后世称之为「茱萸会」,或称重阳节为「茱萸节」。 到了晋代以后,重阳登高大为流行,文人雅士喜爱在天气渐凉的重阳节前后登高,因此描写重阳登高远眺、欣赏山河美景的诗相当的多,渐渐成为岁时节令中的一件雅事。


民间每逢重阳必登高饮菊花酒,而「登高节」也是源于此。(本站图库)

重阳正值深秋,正是菊花盛开时节,文人雅士十分喜爱娇豔傲霜的菊花,在唐代诗人咏九日的作品中如:王维《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李欣《九月刘十八东堂集》:「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恶酒,汤饼茱萸香」,反映出在唐代没有了菊花似乎就不能过重阳,不插茱萸就不过节了。

菊花不仅千姿百态的豔容使人倾慕,它的傲然刚强的气质更令人敬重,所以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讚菊,甚至连黄巢都曾写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沖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的咏菊诗,来抒发其胸中之情。

根据《梦梁录》记载,宋代人每年重阳节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宋朝人还给菊花、茱萸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唤菊花为「延寿客」,名茱萸为「辟邪翁」。 当时有名的菊花高达七、八十种,如万龄菊(形状如莲房者)、金铃菊(又黄又圆)、桃花菊(粉红色),花的颜色、名字,多得不胜枚举,简直可以说是菊花花会。

重阳九九与菊酒谐音,故饮菊花酒为当日习俗之一。九月菊花盛开,九月又称「菊月」。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相传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寿。

郭元振有诗曰:「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九月閑居》诗序中说:「余閑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陶渊明,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一生却酷爱饮酒,每次到重阳节时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

唐、宋朝时,重阳节讲究吃糕,就如同中秋节吃月饼。因「糕」与「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重阳节登高、吃糕,象徵步步登高。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节食品,又叫「花糕」,因「糕」与「高」同音,故重阳登高,吃糕,以祈求「百事皆高」的含义。(本站图库)

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云:「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閤分及贵家相为馈送。」《乾淳岁时记》还记载一种特殊的重阳节日食品,「以苏子微渍梅滷,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兰秋菊』。」可见当时食品之精细与讲究。

到了明清,登高所吃的糕点,以麦麵作饼,点缀枣栗,称之为花糕。依据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在重阳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充分表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心愿。◇


菊花飘逸清雅、凌寒的内质,象徵君子的高洁劲节。(本站图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