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创意手工网>流金岁月>老习俗>

节日生活 故事话端午 九大习俗说重五

老习俗 阅读(1.93W)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等等,别称很多,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和新年、中秋并列为三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节日习俗和典故也来源甚古。从记载民俗风土的岁时记来看,今人过端午的习俗大多沿袭自南北朝时代以前,且保留了不少周代或更古老的古风尚。

话说端午

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从天地阴阳的五行现象来看,端午时节天地间达到阳气纯青之际,五月初五「重午」一到,也就是炎炎热夏开始之时。传统中国民间的俗谚「未食五月粽,寒衣唔(不)入栊」、「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睿智地反映了端五时节天地阴阳演递和天候的变化,给了后人实用的提醒。炎炎夏日来临,古人的端午节也就是防瘟辟毒的夏令卫生启动日。民间节俗吃粽子、划龙舟等等则连结了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的典故。

端午节传说和端午节习俗:

划龙舟竞渡念屈原

一说到端午节,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传说就是龙舟竞渡纪念屈原。

划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活动。相传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一片爱国忠心却受谗言陷害遭到楚襄王流放。屈原眼见国家处危难岌岌不保,在忧国忧民沈重的伤痛下最终抱石投入汨罗江。

节日生活 故事话端午 九大习俗说重五

屈原投江那天是五月五日。楚国人不捨一代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寻、奋力营救,又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驱走。南朝梁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日划龙舟竞渡起源于拯救屈原:「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以划龙舟竞渡来纪念屈原,竞渡之习,盛行于屈原的原乡一带吴、越、楚之地。

关于端午节竞渡起源,还有一个广为流传于江南吴越之地的传说,认为是和战国时代吴国伍子胥有关。据《荆楚岁时记》载:「是日竞渡 ……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伍子胥也是楚国人,因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伍子胥投奔吴国,助公子光继位当上了吴王,并攻破楚国之都,报了杀父之仇。吴王阖闾在与越王勾践大战之中,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封伍子胥相国公,辅佐少主夫差。夫差继位大败越王勾践,后来勾践请和,夫差应许了。但伍子胥主战,却为奸臣所害,被夫差赐死。伍子胥死前留下遗言:「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于五月初五将伍子胥尸体投入钱塘江中。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人们感于伍子胥之忠义,于每年五月五日他的忌辰在波涛中赛舟竞渡纪念他。

包粽子 吃粽子

据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筊白笋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荆楚岁时记第二部佚文辑录》记载:「荆楚之俗,五月五日,民并断竹笋为筒粽。」

《续齐谐记》纪录了端午吃粽子源自楚人祭屈原之殇:「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到了汉代,筒粽盖上了楝树叶并缚上五色丝绳,据说是来自屈原的託梦,苦于粽子爲水中蛟龙所窃,《续齐谐记》曰:「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爲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节日生活 故事话端午 九大习俗说重五 第2张

晋代,粽子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可见中国古人药膳益生、养生的智慧。 宋朝时又有「蜜饯粽」,制作精巧至极不负于今人。

驱五毒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以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这一天是「恶日」,因为黄历五月,正是迈入仲夏、疫疠流行的季节,五月五日则是盛暑开端。民谚这样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中国古代,就很注重夏令卫生,在五月五日,很讲究禳毒驱瘟的事。

五毒是指蛇、蝎子、蜈蚣、蟾蜍、蜘蛛(有称壁虎)。 智慧的中国古人会利用纯天然又环保经济的「天中五瑞」克制「五毒」。「天中」是天中节,也就是端午节,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蒜头和龙船花等五种制毒的祥瑞植物。古人发现,这些植物多具有浓烈的「香气」可以驱除溽暑毒害,且有的具有药效,可以健身,有的则具有毒性,可以毒制毒。

另外还有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炕上,或繫在儿童的臂上,以辟毒的作法。有的剪出装着五毒的葫芦图像,表示用葫芦把这「五毒」给镇住。

有的地区把「五毒」串成长串,在它们上端繫上艾草、菖蒲,然后在下端穿上三瓣大蒜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剑将它们斩除,大蒜表示锁,将它们锁住杀死。还把它挂在门前显眼的地方这叫「悬端午景」。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被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是斩除妖魔的「三种武器」,又称「端午三友」。

饮雄黄酒驱百虫
节日生活 故事话端午 九大习俗说重五 第3张

中国大部分地区在端午节有饮雄黄酒的习惯。雄黄,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是一种含硫和砷的毒性矿物质,也是常用的中药,具有抗菌、杀百虫毒的作用。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和酒炮制成的酒称雄黄酒,中药用做解毒剂、杀虫药。有俗谚说:「饮雄黄酒,百病多远走。」清代《燕京岁时记》说:「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有习俗沾点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写上「王」字以避毒物。

节日生活 故事话端午 九大习俗说重五 第4张

悬艾草 戴艾虎

节日生活 故事话端午 九大习俗说重五 第5张

为了驱除疾厄,端午节时常见家家户户门口、檐下、门楣上都挂菖蒲和艾草。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两者皆可入中药。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天然药剂了。

《荆楚岁时记》录:「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古时中国南方荆楚一带的人,在端午日鸡未鸣前即赶早出门去采艾,挑捡最像人形的艾草带回家挂在门楣上以驱毒。此外,有人将艾草扎成小虎形,或剪绫綵为虎形再粘贴上艾叶,在端午节时配戴称为「戴艾虎」。王沂公诗就有「钗头艾虎辟羣邪」的描述。

佩香囊 戴香包
节日生活 故事话端午 九大习俗说重五 第6张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香包,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也可以当作胸前襟头的点缀。香囊内有硃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气四溢。旧时缝制香囊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女红,现在商贩的香囊少了一分手工的温度和细緻。现代的端午节香包种类多元,动物、花、鸟、粽子,还有流行的卡通造型也侧身其中,然而,其中虎形的香囊还是很受青睐,不退流行。

洗五时水 菖蒲入浴

一般民间传说,端午日「午时水」充满纯阳之气,可以久存不坏,用来饮用、净身禳毒防疫效果好。

节日生活 故事话端午 九大习俗说重五 第7张

取用端午日的午时水,加入菖蒲入浴洗身、洗头,叫「浴兰汤」,沿袭了战国时代楚辞记载的风尚,兰是「福兰」也就是菖蒲的别称。这种习俗文化在古代从中国传到了朝鲜更被珍惜发扬,今天的韩国一到端午还很盛行洗「菖蒲汤」,还有饮「菖蒲水」、化「菖蒲妆」的习俗。

端午立蛋

节日生活 故事话端午 九大习俗说重五 第8张

端午节流传有立蛋游戏的风俗,传说在端午节立蛋得好运。在端午节这天正午时分比平时更容易把鸡蛋立起来,立起来的鸡蛋甚至可以好些天不倒。有人说端午节天地间阴阳五行逢纯阳,鸡蛋吸收满满的天地旺盛阳气,所以容易立起来。

节日生活 故事话端午 九大习俗说重五 第9张

悬挂锺馗像

在中国江淮地区,端午节时几乎家家悬挂锺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唐明皇开元年间,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问,大鬼说:「我叫锺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面貌丑陋,应考不第,便自尽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癒,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锺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节可说是现存的传统中国重要节庆中,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先祖过端午节有许许多多独到之处领先后人,现代人因为不解古人的科学成就,反而以「迷信」封杀了古人的成果。端午节将临,看历史、看文化、看保健、看防疫、看精緻生活都在从古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