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创意手工网>流金岁月>老习俗>

登高赏菊话重阳

老习俗 阅读(1.82W)

登高赏菊话重阳

秋意深深,枫叶红,又到了农历九月。九月九日,俗称「重阳节」又叫「敬老节」。古人认为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为阳数,日月皆为九就称为「重九」、或「重阳」。

重九有正、反两种含义,好的一面是「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平安之意,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锺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不好的一面是九是阳数之极,在易经裏称为老阳,由一数到九,即到了尽头而不得不回到一,重头开始,所以有人说「九为老阳,阳极必变。」而「九」在卦卜术数中,代表着「由盈而亏,由盛转衰。」是不吉利的数字。所以,重阳敬老其意义是期望在由盛转衰的老年期间,年老的长辈们都能岁岁年年长寿平安。

那么「重阳」这个名称在甚么时候出现的呢?重阳之名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屈原《远游》诗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裏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而重阳节成为节日则可追溯至汉代,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死后,他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杀害之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外,后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贾女提到她在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饮菊花酒、佩茱萸、吃蓬饵﹙即重阳糕﹚,以辟邪延寿。

另唐诗人沈全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所以,佩茱萸、饮菊花酒在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节日了。到了魏晋南北朝,重阳节演变为很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至唐代时更被朝廷确立为正式的节日了。

重阳节的传说

桓景避难

有关重阳节传说,最早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上面记载了这么一段道家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追随仙人费长房学习道术。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乡将有大灾难。这一天,你让全家每人用红袋子装些茱萸,绑在手臂上,再带领他们登上高山并饮用菊花酒,就可以消灾解难了。」桓景依言举家登山,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见所有的鸡狗牛羊等牲畜,全都死光。桓景这才明白,原来这些家禽家畜,做了他们全家大小的替死鬼了。从此代代相传,民间每逢此日必登高饮菊花酒,妇女配带茱萸袋,以消除灾厄。而「登高节」也是源于此。

重阳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锺文友提供)

王勃的《滕王阁序》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杰作《滕王阁序》就是写于重阳节。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大宴宾客及部属,他想藉机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命吴子章事先作好一篇滕王阁序,准备在宴会中提出,充作其即席之作。

于是,阎伯屿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下笔就写了。州牧心中十分不悦,即退席进入室内,并命小吏等王勃写一句,马上报一句,开头几句,州牧还批评他了无新意。谁知道王勃才气非凡,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州牧也忍不住拍案叫绝!而王勃从此一夕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