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创意手工网>流金岁月>老习俗>

岁时礼俗 火树银花庆元宵

老习俗 阅读(2.68W)

岁时礼俗 火树银花庆元宵
元宵节的起源和意义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相传汉文帝在大将周勃戡平「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而戡平的日子刚好是正月(元月)十五,那时的夜称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夜,称「元夜」或「元夕」所以,汉文帝就把它定为「元宵节」。因此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都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岁时礼俗 火树银花庆元宵 第2张

而在汉武帝时听从谬忌之说,对于太一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綵的习俗。


岁时礼俗 火树银花庆元宵 第3张

另外,依照佛教说法,东汉明帝时僧道于正月十五日会集于洛阳白马寺斗法,由于佛教胜利,明帝便下令于正月十五日前后,在宫廷和寺庙中张灯结綵,不论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从此,元宵节张灯,既成为佛教礼仪又成为民间习俗。唐朝后由于在这一天可以张灯为戏,所有又称「灯节」、「灯夕」。


岁时礼俗 火树银花庆元宵 第4张

在民间传说:二千五百年前,佛教传入我国,当第一次月圆的时候,人们隐隐约约可以见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飞舞,有一年浮云遮敝了天空,人们突然不见天神蹤迹,十分恐慌,于是纷纷点火把,照亮天空,找寻天神,自此以后,虽然看不见天神,人人却仍年年点燃火把找寻天神,相延成袭,就变成一种风俗了。

传说中的三元日是,上元:(农历元月十五日天官赐福日,是指天官上元一品九气赐福天官洞灵元阳紫薇大帝(尧德配天))、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地官赦罪日,是指地官中元二品七气赦罪地官洞清元虚大帝(大舜耕地))、下元:(农历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日,是指水官下元三品五气解厄水官洞阴元光大帝(大禹治水)。三元日,是三官大帝(俗称三界公)的诞辰。而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运气数,人们为了祈求赐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张花灯,也拜三官。而成为民间最具宗教意义的节庆之一。


岁时礼俗 火树银花庆元宵 第5张

元宵节的习俗

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是称为「浮圆子」或是「汤圆」等。

吃元宵

元月十五是上元佳节,也是天官大帝的诞辰(拜天官大帝),民间说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庙都在凌晨举行盛大的仪式加以庆祝,依传统习俗民间有吃元宵的习俗。

起初,元宵节的时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在南朝时,吃的是拌合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的则是一种蚕状的麵食和烤饼,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是称为「浮圆子」或是「汤圆」等。后来,由于这种食品专在元宵节吃食,因此,就把它称为「元宵」了。其实汤圆和元宵的差异只是在于大小和是否包馅罢了!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和龙眼一般大小的圆子,称为「汤圆」,而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裏面包馅的则称为「元宵」。

元宵所包之馅有甜有鹹:甜的内包如豆沙、芝麻、花生、枣泥、桂花、白果…等等;鹹的内包如猪肉、火腿、虾仁、咖哩..。至于作法则南北不同:北方以馅沾粉,用筛子一层层滚出来(摇元宵);南方则以糯米皮包馅,用手搓圆成型(包元宵)。

舞龙舞狮

龙是民族的图腾和象徵,元宵节时全国各地都有龙灯。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在竹鼓上贴上纱,作成龙形的灯笼,在龙头与龙身里面,点上几十支蜡烛,然后绑在木棒上,有十几个壮汉抬着走,表演时,由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姿态优美,俗称「弄龙」;元宵夜晚,各地狮阵也都一起出动舞狮,俗称「弄狮」,并有精湛的国术表演,其目的在驱邪祈安,并有贺年贺节的喜庆之意。

迎花灯

迎花灯,元宵节又称灯节,灯与丁谐音,因此迎花灯有求子添丁的意义,「过年谣」有:「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的说法,可见迎花灯已成为元宵节的最佳表徵。唐朝以后,花灯不但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也成为深入民间的活动;宋朝是花灯的全盛期,宋代花灯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作,华丽精巧可谓空前。

传统花灯以竹、木、藤或麦桿为灯架,以纸、绢或其他布料糊裱而成,有造型生动的十二生肖,今年是猪年当然是少不了金猪了,另一类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的二十四孝…等等。

钻灯脚

古时嫁娶多以媒妁之言。在婚前男女少有见面的机会,因此利用元宵夜相互见面,少女跟随着母亲到寺庙烧香,男方则由父母或媒人安排前往寺庙礼佛,男女在灯下互相偷看对方,这是古代的一种相亲方式;另一则为已婚但没有男孩的妇女求子,凡是想在今年生男孩的妇女,故意在灯笼下走来走去,祈求神佛保佑生个男孩。所谓「钻灯脚,生男孩(卵巴)」,大概因「灯」与「丁」发音相同之故。

猜灯谜

灯节除了花灯外,最盛行的活动就是猜灯谜,(起源于宋仁宗)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灯谜是我国独创的语文艺术,从春秋时代就有以接近迂迴且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宋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元宵节让人猜春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

乞龟

乞龟的习俗,龟是灵物,千年生毛,寿五千岁,称为神龟,万年则称为灵龟。各寺庙在元宵节时也常举办「乞龟」的活动。所乞求的龟是神龟也是灵龟,不但有人乞龟求子嗣,也有人乞龟求财求寿。所谓「乞龟」,最初是由庙方供出麵龟、红毛龟等寿龟(龟形的糕点)供信徒掷筊乞赐,待得到神明的允赐后,就可以带回家让全家「吃平安」或藉以祈求后嗣。乞得麵龟的信徒在事业得意或求得子嗣后,必须准备加重的麵龟或红毛龟供其他信徒求乞。由于龟是长寿吉祥的象徵,再加上是神明的赐与,所以深受民众的喜爱,成为一项热闹有趣的民俗活动。

北天灯、南蜂炮

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中最着名的「北天灯、南蜂炮」,而所谓的北天灯则是指台北县平溪乡的放天灯活动。天灯又称孔明灯,为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发明,原用来传递讯号,后来渐渐演变成向上天祈福的民俗活动。放天灯的习俗,据传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传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日据时代曾以此作为逃避日军侵略的讯号,使这项活动别具历史意义。天灯施放的原理与热气球相似,施放时点燃灯脚下的油料,待热气充满纸袋后,天灯即冉冉上升。传说天灯能将愿望上达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笔在白纸灯上书写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长天灯升高的气势。

「南蜂炮」是台南县盐水镇二百多年来,为过年的尾声带起另一个刺激狂热高潮的特有民俗庆典。盐水原名月津,清朝雍正年间,曾经是重要的商港,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美誉,后因河道淤塞,使盛极一时的盐水港成为历史名词。相传在清光绪年间,盐水一带瘟疫肆虐,死伤无数,于是在农历正月十三关圣帝君圣诞之日,迎出当地武庙中的关公神像绕境驱邪,民众则在神轿所到之处大燃鞭炮以助神威,如此延续三天至元宵节才歇止,更在元宵节次日,猖獗了二十多年的瘟疫居然奇蹟般的消退了。从此以后,盐水人为了感恩,便在元宵夜燃放烟火、鞭炮,久而久之,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传统盛典了。

蜂炮又称「蜂仔炮」,作法是先钉个木架模型(蜂仔炮城),再把一支支的沖天炮排放在模型上并加以固定,每支炮及烟火的引火点都接在同一条引线上,引燃后一支支的沖天炮拖着长长的光尾激射而出,夹杂着嘘嘘的声响,如同成群的蜜蜂,这便是蜂炮名称的由来,而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涌入盐水镇,来度过一个紧张又刺激的元宵夜。

传说天灯能将愿望上达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笔在白纸灯上书写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长天灯升高的气势。
「南蜂炮」是台南县盐水镇二百多年来,为过年的尾声带起另一个刺激狂热高潮的特有民俗庆典。

炸寒单爷

台湾元宵夜特有的风俗,「迎玄坛爷」游街的习俗,或称为「炸寒单爷」,又称「走佛」,是早期流行于台湾各地,相传玄坛爷为商臣赵公明,又名赵玄坛,掌管消灾去祸、保平安、进财宝,俗称「武财神」。上元夜将其神像安置于竹椅上,缚两根木棒作轿(称为椅轿),由四个赤膊壮汉扛抬,鸣锣游行,到各商家门口,必燃放爆竹相迎,并将爆竹投向壮汉,大汉不能露出害怕神情,因为有神气保护。一般称说玄坛爷怕寒,所以掷爆竹使抬轿者身体发热然后将热传给玄坛爷取暖;不过由于迎玄坛爷就好比是迎财神,因此很受商家的欢迎。

另有一种传说,认为寒单爷是一个鱼肉乡民、无恶不做的恶霸,大家对他恨之入骨却苦无良策对付他。有一年元宵节,众人设计把他灌醉后,一起点燃鞭炮向他投去,将他炸死。炸寒单爷的活动,相传日据时期,在台北大稻埕、宜兰头城以及花莲玉里等地都有炸寒单爷的活动。

偷俗

待嫁的姑娘要偷别人的葱或蔬菜才能嫁到好丈夫,所以有 「偷挽葱,嫁好夫(台语)」、「偷挽菜,嫁好婿」的俗语。妇人若偷得别人餵猪的盆,而被人骂了,是生男孩的吉兆,若偷得别人得竹篱笆(台语得儿),也是得儿的吉兆。至于尚未娶妻的少男,也可以窃取他人墙角的老枯石,因为俗语也说「偷老枯,得好某」。不过现今这些习俗不怎么正面也已渐渐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