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创意手工网>流金岁月>老习俗>

岁时礼俗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清明节

老习俗 阅读(2.58W)

岁时礼俗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清明节

中国人崇尚伦理孝道,重视慎终追远的精神,「清明节」的扫墓祭祖活动,充份表现了不忘本的传统美德。所以清明节又称为「思亲节」。

清明节的由来

在夏朝前五百多年黄帝时代即有「寒食节」,相传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周礼记载的「司炬氏」就是负责在仲春,用木铎警告民众天乾物燥、小心火烛,以免发生火灾,后来为彻底防范火灾,演变为禁火一个月,这期间三餐食物都为乾粮冷食,故称为「寒食节」。

到了唐代发现民众吃寒食,长达一个月不能生火,不仅对百姓生活有影响,也有损身体健康,于是便缩短为三天,所以又叫「三日节」或「古清明」。「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第一百零四天至一百零六天,早上要拜公妈,再到坟上祭祖,这一天是为「死」人而祭,所以又称为「死节」。

到了宋朝认为「寒食节」禁火三天时间太长,且宋朝廷不再强调,禁火的习俗也就日渐废除,「寒食节」逐渐为「清明节」所取代了。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有探墓厝、挂纸、培墓这些仪式,仪式中包括整修墓园、祭祖及压纸三个步骤:
1﹒探墓厝

台南居民大都在正月上旬扫墓,俗称「探墓厝」。但如果新墓安葬三年内,新婚、添丁时,也是需要上坟祭告祖先。

2﹒挂纸

「挂纸」的由来,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唐高祖在失意时流落他乡,很久没有回家,直到他被封为唐公时才衣锦还乡省亲,不幸母亲已去世多年,葬于南山乱冢之中,他在南山坟墓遍寻不着母坟,在叹气茫然不知如何是好时,忽然想出一个方法,于怀中拿出一纸币,将它撕成帛迎风而散,并暗自祈求母亲地下有知,请速下纸帛以资辨识,祈祷之后,忽见有一纸帛飘然挂在一座高坟上,再大的风也吹不走,就这样他如愿找到了母坟。后人就模仿纸帛造了墓纸,作为上坟的辨识。
「挂纸」俗称「压纸」,即子孙一年一度为祖先居所整修房子的意思。所用的「估仔纸」呈长方形,颜色有黄色、白色及五色三种。挂纸之前,要先扫除墓上的树枝、杂草,再将墓纸三张一叠,用小石头分别压在墓头、墓碑及「后土(土地神)」上。传说挂纸可使祖先灵魂得以安息,还能给家人代来好运;挂纸也具有识别的作用,在清明节时墓头压有墓纸,象徵着为祖先添新瓦也表示有子孙祭扫,否则,容易被误会是没人祭拜的孤坟,可能随时会被损毁。挂纸后,还要准备简单的祭品来拜墓、并绕纸钱,才算完成「挂纸」的仪式。

3﹒培墓

扫墓又叫「培墓」、「上墓」。培墓是比较隆重的祭墓仪式,通常新坟要连续培墓三年,每年如果家有喜事(如娶妇、添丁)时也要培墓;培墓除了要铲除野草、添新土、修复坏损的部份外,如果碑文模糊不清要用金漆或红漆重新描写,把墓园整修得焕然一新。整理完后开始祭拜,要先祭拜「后土(土地神)」,感谢其对祖先守护及照顾。供品中三牲祭后土,五牲及菜碗是祭墓,还要准备各种纸钱、香、烛、米酒等。在收供品离开时,要剥蛋壳洒在坟墓上,有「脱壳」之意,象徵着新陈代谢,生生不息;古俗这时还会将部份祭品红龟粿、麵龟或草仔粿分给当地小孩吃,称「揖(要)墓粿」又称为「乞墓粿」,如果不够发分时,可用硬币代替;这有祖德流芳的意义,另也寓意请附近游蕩的孩童不要随意破坏墓园。现在扫墓仪式简化很多,以鲜花、水果为祭品,上香祭拜,简单而隆重,但这项充满浓浓人情味的「揖(要)墓粿」习俗,也就渐渐绝迹了。

4﹒其他

相传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预防因吃生冷食物有损健康,所以古人在清明节衍生多项习俗的体育活动,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插柳、赐火、打马球、拔河等,这些活动除了锻鍊身体外,也让这个节日更富有特色。

相关诗词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