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创意手工网>流金岁月>老习俗>

古人尊师故事二则

老习俗 阅读(3.21W)

古人尊师故事二则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历来是敬师的名言,把老师的恩德比之于父亲,因而老师不但有「恩师」之称,而且被弟子称为「师父」。

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事奉老师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以下为其中几例。

帝尧、帝舜师事许由


许由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庄子.天地》篇云:「尧之师曰许由」,《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篇云:「帝舜师许由」,许由曾为尧、舜两位圣君的老师。他学识渊博,道德高尚,重义轻利,与尧、舜一样称为圣人。

史载帝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宇清平,举贤任能,可谓人才济济。但他仍唯恐埋没人才,还常常深入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他听说许由是有道之名士,于是千里相访。帝尧与许由见面倾谈后,许由了解到帝尧志趣不凡,的确是位圣主,帝尧对许由讲述的天下之理佩服之极,因此就拜其为师。

帝尧还都后,就想把这个天下让给许由,他将朝政交大司农等代理,即日命驾,往访许由,朝拜许由于沛泽之中。帝尧对他极为恭敬,执弟子之礼,北面而朝之,说道:「弟子德薄能鲜。当初即位之时,曾经发愿,暂时忝摄大宝,过一过渡,必定要访天下之圣贤,将这天下让给他。现在弟子细想,老师才德好比太阳和月亮,并世圣贤无过于老师。愿将这天下让与您,请您慨然担任以安万民,不胜幸甚。」

许由说:「帝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得到大治了,国泰民安,万民丰乐,这一切都是帝的功劳,而现在让我来接替,我是为名而来吗?」帝尧一再相让,许由坚辞不肯。次日,帝尧再访许由,许由竟不知到何处去了。

许由从沛泽遁出之后,为了不使帝尧再找到他,就跑到中岳嵩山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在那裏耕作隐居,不觉已过一年。帝尧到处寻访,终于打听到了许由的消息。

一日,许由正在田间低头干活,忽觉有人走近来,高叫:「老师!」向他行礼。许由抬头一看,哪知是帝尧,不觉诧异,就问道:「帝怎会跑到这裏来?有甚么事?」

帝尧道:「前番拟将天下让与老师,原是为弟子无才无德,深恐误尽苍生,所以有此举。不意老师匿迹潜蹤。拟恳求道德卓越之人,为弟子辅佐,但是仔细一想,道德卓越之人,仍旧无过于老师。所以今朝竭诚再来敦请老师,作九州之长,辅佐弟子,还望老师不要推辞,不但弟子一人之幸,实在是天下万民之幸也。」

许由听到此,说:「天子总理九州,就是九州之长。从古未闻天子之外,还有甚么九州之长。帝之此言,某所不解。」帝尧道:「本来没有这个官名,不过弟子请求老师辅佐,特设此官以表隆重,还请老师屈就。」许由再次推辞归隐,使人再找不到他。

但是帝尧对许由一次让位,一次召为九州长,百姓们都知道了,人们都称讚帝尧的胸怀和许由的境界。《庄子.让王》篇记载此事云:「尧让天下,许由不受」。

舜耕于历山时,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讲究礼让,重视仁义,半年以后,那裏风气大变,种田的人居然都知道自己取那硗瘠之地,而将那肥沃之地互相推让了。人们个个都敬重舜。有时邻居争斗,都要请舜裁判,舜的话比官令还要佩服。

远近的人闻风而搬到历山去住的,竟有争先恐后的情形,使偏僻之地逐渐成了繁盛之区。人们称舜为圣人,说「真『是圣人所过者化』啊。圣人只教我们以义,不教我们以利;圣人只教我们以让,不教我们以争。」可见舜化导的功效了。

舜在一次耕种之暇,来到了箕山游览,只见一个老者迎面而来,一不小心被石子绊足,跌在地上。舜看见了,忙过去扶了他起来,到一块石上坐下,老者一再感谢。舜看他年纪甚高,就问他家在何处,又问他姓名。

那老者道:「我已几十年不说姓名了,你问它作甚?」舜听了,觉得诧异,叫问不已。那老者道:「汝叫甚么名字?」舜告诉了。那老者笑道:「原来是你,我亦久闻你的名字。罢,罢,我就告诉你,但是你不要告诉人。」舜连声答应。

老者道:「我姓许,名由,字武仲。」舜不等他说完,就拜了下去,许由止之不住,舜起身再道:「先生家在何处?我送先生回去吧。」许由笑道:「你愿送我回去,也好,我家就在箕山的那一面,不过烦劳你了。」

舜道:「得以伺候长者,正是求之不得之事,敢说烦劳吗!」当下舜扶了许由过山,直到许由家中。许由深表感谢,又与舜交谈,舜请拜许由为师,许由亦不推辞,就收舜为弟子。

次日,舜送了许多日用之物给许由,以当束脩之赀。自此以后,耕种、 贸易之余,舜常去请教,许由给他讲述了很多道理,舜后来成为德行感召天地,仁政泽被四方的圣君。

曾参谨遵师教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他勤奋好学,谨遵师教,「于子言无不悦」。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认真复习了?

「曾子避席」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说的是:有一次曾参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甚么吗?」

曾参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裏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裏,「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参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后来很多人都向他学习这种礼仪。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陇亩,晚间学习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没有任甚么官职,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了曾参的品行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 「食邑」是只拿俸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固辞不受。

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的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对使者诚恳的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与人者并不骄傲,但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称讚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孔子去世后,曾参、子夏、子张、子游、有若等弟子们沉痛守丧三年。在满三年时,共同行了大礼,失声痛哭而归。此时,子夏、子张、子游三个人提出:有若的长相酷似老师,想把有若当作孔子,以对老师的诚意和礼节来事奉有若,表示对尊师的敬意。

曾参听后,非常生气,立即起来反对,严正陈词:「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像纯洁的江水沖洗过,又像秋天的阳光照耀过,还像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相貌相似的人怎么能比得了呢?」曾参一番言语,众人听后叹服不已,深为曾参对老师的真诚和对礼仪的一丝不苟所感动。

孔子之后,曾参承继孔子道统,勇敢的担负起推行道义、仁德的重任。他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大意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 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维护正义而直到永久,不是很遥远吗?」他还编着了《大学》、《孝经》等经典着作,被后人称为「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