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创意手工网>流金岁月>老习俗>

清明节的故事:割股奉君的介子推

老习俗 阅读(1.34W)

清明节的故事:割股奉君的介子推

话说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约西元前657年),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在未当上晋国君王时,因父王晋献公宠爱骊姬,而她想使儿子奚齐继承君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同父异母的大哥)及迫害其他储君,史称「骊姬之乱」。

重耳与忠臣贤士在各列国间辗转逃亡,历经了艰辛险阻,当逃入卫国深山时资粮全被偷光,重耳饑肠辘辘寸步难行,介子推慨然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奉给重耳吃,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忠心护主,史称「割股奉君」。

十九年后,在忠臣贤士的辅佐下,重耳终回晋国做了君王(晋文公),执政后,大封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独忘了封赏淡泊功名而奉养老母归隐于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的介子推,于是有人为他叫屈而写首诗挂在宫门口:「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晋文公见诗后猛然想起吃腿肉之事,又得知介子推奉养老母隐居于绵山,于是亲率士兵搜山却遍寻不着。就有人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而留下一面,介子推受不了大火就会出来接受封赏,晋文公误认有理就下令点火烧山,不料三天昼夜的大火虽已熄灭也未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心慌赶忙再上山一看,介子推与母亲已被烧死在一棵焦黑的大柳树下,晋文公茫然哭拜介子推的尸体后将他们厚葬于柳树下时,发现柳树洞有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阅毕更加心痛,为了哀悼并感念介子推的忠孝,于是把这天定为「寒食节」,下命全国在每年的这天禁止生火煮食物而只能寒食,并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又在山上建庙以兹纪念。

晋文公常把介子推的血书带在身上,随时警惕自己需以「勤政清明」治理国家,最后终成春秋霸主,百姓亦得以安居乐业。大家非常感念不图富贵又忠孝的介子推,每逢他死的那天都不生火煮食物,只吃事先做好的寒食,像枣饼、麦糕、青团和糯米糖藕之类的食物来表示纪念。从此「寒食节」就成为中国古代一个着名的节日。

翌年晋文公带领文武百官,穿着素服,步行上山祭扫介子推的坟墓以示纪念。当走向墓前,只见那棵烧焦的老柳树复活,枊枝盎然而随风摇曳着。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如同见到介子推。他敬重地走向树前折下一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所以每年的清明时人们会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来避邪的特色,就是从此典故而来的。在清明以扫墓、祭拜等形式来纪念祖先,让后代子孙能够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创建家园的千辛万苦之习俗也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又因寒食节的日期只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所以后世就把寒食节的习俗併入清明节之中。但寒食节的食俗仍有部份以变形的方式传承而保存于清明节中。例如闽南的泉州和漳州一带,在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生火煮食物而只吃事先做好的润饼,这就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