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创意手工网>流金岁月>老习俗>

清明节话茶 天地造蕴黄金芽

老习俗 阅读(3.26W)

清明节话茶 天地造蕴黄金芽

天地清明作物华

从冬入春,料峭春寒犹徘徊,入了清明节,天清地明洁净清朗,阳气日盛。天地间一年的流转,经过冬寒的澄净化朽,经过初春的沈静蕴蓄,清明节气就处在天地阴阳之气阳转盛、阴转衰的转捩点上。岁序入清明,万物呈现欣欣向上的景象。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明显当时天地万物的景象。《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每年当太阳公转到达黄经15°时就跨入清明节气,约当落在公历4月5日前后。《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中国古代的历书,向来以节气作为民间农事耕作依循的指导,观天地之象而用于人事,运作几千年,充满智慧。农耕依循天地之气而作,滋长的作物最美最滋养。以在清明节气前后滋长的「茶」来看,天地清明之气化育春茶菁华显而易见。

天地清明之气蕴育茶之华

天地清明澄净之气,注入到茶树上,孕育了春茶的菁华。中国自唐朝以来都以春绿茶为美,与天地清明的节气相应合。清明前后采制的春茶带着天地清洁明澈的气质,涤烦悦志,净化人身、澄澈人心。天地赋予茶的这份清明精华,自古至今中国人几千年中都有体得。不管是至尊将相、文人雅士或是寻常百姓都爱茶,尤其是修炼的僧人更深深感受到了茶清明醒神能伏睡魔。

清明和穀雨是采茶的两个关键节气。与天地清明之气相应、与节气相符是采好茶的关键。茶的品质和身价也明显反应此中之道。清明前采的最珍希,称为「明前茶」,穀雨前采的价贵,称为「雨前茶」,穀雨之后也就是俗称雨后采的价贱。然而,从清明到穀雨两节气间只不过一个节气的过度,间隔只有15天。

明前茶 黄金芽

古来中国人品茶就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谚语,尤其早春萌发的茶叶被视为至宝。唐朝卢㒰人奉为茶仙,卢㒰传世的〈七碗茶歌〉描写早茶「先春抽出黄金芽」,形象鲜明。

明前茶在春茶中被视为珍品。「明前茶」是指在清明节气前采的茶,古代称「火前茶」。因为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古人在寒食有禁火三日的习俗,故称「寒食」,以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的节义忠臣介之推。寒食禁火到了清明才举火炊事,以火代指清明,所以「明前茶」称「火前茶」。

「明前茶」为何等同黄金般宝贵呢?一般的春茶,在清明之后达到采收期,在明前就能采制的只有在「惊蛰」和「春分」时节开始萌芽的早发品种。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虫害少,味醇形美,有的状如莲心,有的一芽一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

清明前常见乍暖又还寒的天气,气温尚不高,茶叶未茂发,能采摘的产量很少,物以稀为贵,明前茶就更显珍贵了。以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西湖龙井茶为例,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档次采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西湖龙井明前茶。西湖龙井明前茶,就是状如「莲心」模样初萌的嫩芽。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十二两的嫩芽,要制成一斤茶需要三万六千枚嫩芽。明前茶岂不就是「天珍」黄金茶!

尚青火前春 古诗词流传

明前茶,唐代俗称火前茶,唐时就是爱茶者梦寐以求的天珍贵物,诗僧齐己有咏茶诗〈火前茶〉歌颂火前茶的珍贵: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火前茶〈咏茶十二韵〉)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写着「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十片火前茶」显见友人遥寄春珍的厚情和火前茶的珍稀。

清代沈涛 《交翠轩笔记》卷三,还记载唐末五代《茶谱》(已亡佚)就有传说的「骑火茶」,更是火前茶之最珍: 「龙安有骑火茶最上, 不在火前, 不在火后故也。 清明改火, 故曰骑火茶。」也就是清明当日采的茶。

清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名茶区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作了〈观采茶作歌〉一诗,诗中也有称讚火前茶的描述:「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社前贡茶祭祖

天珍稀品「明前茶」,在唐朝就用作天子清明祭祖的贡茶。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朝廷设置了第一个贡茶专区,位于湖州(今浙江长兴)顾渚山的「顾渚贡烘」。 南宋胡仔(胡元任)编着的 《苕溪渔隐丛话》提及:「唐茶惟湖州紫笋入贡,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这紫笋茶就出自顾渚贡烘。

顾渚贡茶制好,从江南贡烘区上贡到京都长安,路迢迢几千里!必须赶上皇宫清明祭祖。实际上顾渚贡茶要能赶上清明入贡,比起「明前茶」又要早采,约在「春社日」前。春社日祭祀土神是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当在春分前后。所以唐代的顾渚贡茶,湖州紫笋茶。实为「社前茶」。

「明前茶」珍贵,「社前茶」更珍稀,人间普遍以稀为贵。第一个贡茶专区之后,年年贡茶量不断增加。据《元和郡县誌》记载:「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乾隆爱民 龙团凤饼真无味

清代的乾隆皇帝多次南巡体察民情,有四次驻跸江南杭州亲观采茶制茶。

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的时候,在天竺细心观看了茶叶的采制,所作〈观采茶作歌〉诗中对制茶的「火功 」观察很入裏:

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其实,乾隆皇帝深悉明前茶「欣」与「苦」的历史。他喜欢亲自到茶山看茶民采茶的情景,在自然的情境中了解民生状况,不喜欢官方的排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 乾隆帝第二次到西湖亲观采茶之后,又作了〈观采茶作歌〉,写到在自然的情境下体会到茶民的苦处: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穀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从诗中可见,此时雨前雨后的茶怎样的不同身价,乾隆皇帝胸中了然,同时他亲赌茶民的劬劳,看到茶民的艰苦,贡茶名品「龙团凤饼」变得「真无味」,远非自然和心意能比! 这是乾隆皇帝第二次观采茶,这次,他关心触及茶民工的辛劳超过了制茶的功夫。

天地清明为人间蕴育万物,依时而作、依时而取、自然为诚、自然为贵,天人合一,顺天而运生,是上天教给人的智慧。一年中的清明时节,不正也是清明心性的大好时机!明前茶诚可贵,绿尘飞处,无计长留火前华。清明时节,澄静修身、诚敬修心,层层打开自然妙蕴万物之华,明前明后,何处不飞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