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创意手工网>传统手工>纸艺>

张宪平的竹艺世界(一)小制作

纸艺 阅读(9.35K)

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晋时,道家流传着有关竹子的传说,认为竹子是吸收了「圆虚内鲜」的北极星精气而成的,竹子因此才有了不同于其他植物的奇特属性。自来,竹子便是人们生活的一部份,食衣住行样样都有竹子的存在。而竹的中空、耿直、有节的象徵,更是深受中国文人的喜爱,历代留下了很多着名的咏竹诗及竹画,竹子和中国文化之关係可说密不可分。

张宪平的竹艺世界(一)小制作
张宪平

张宪平的竹艺世界(一)小制作 第2张

张宪平的竹艺世界(一)小制作 第3张

古人不乏爱竹的名人-东晋王羲之,就在「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间,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兰亭集序」书法;宋朝苏东坡吟唱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佳句,可见古代文人对竹子的偏好。

张宪平的竹艺世界(一)小制作 第4张
《竹林》

不止文人雅士赏竹、咏竹,先民也喜欢于住家旁广栽竹林。因为闽南语竹子的「竹」与道德的「德」同音,所以有「种竹」即「种德」之说,种竹不仅是象徵道德理念的奉守,更是藉以砥砺传世,对于「德」的实行要像竹林一样地扎根,还要如竹叶一般繁衍茂盛。除了象徵意义之外,中国人淋漓尽致的去爱竹、用竹,食衣住行育乐样样皆少不了它,自远古中国人的生活中,一股淡雅的竹子文化缕缕的传衍下来 。

心路历程

张宪平的竹艺世界(一)小制作 第5张
《逐浪》

张宪平的竹艺世界(一)小制作 第6张
《逐浪》局部

传世三代的编织家族,真可以说是家学渊源。张宪平说他的祖父身怀着少有人能与之匹敌的绝佳蔺草编织技艺。从事手工大甲蔺草编织帽席的工作,然后到他的父亲,利用织席台,把蔺草编成席片,再裁剪加工成民艺品。所以他也自认骨子里有编织的基因,从小就在蔺草阡陌交织的世界里长大。三十岁时因缘际会的一脚踩进竹编的领域里,才开始无师自通的学习藤编织,从对竹子一无所知,到编织出精美的竹编器物,沈浸了三十几年的时间。

张宪平的竹艺世界(一)小制作 第7张
《有藕》

张宪平的竹艺世界(一)小制作 第8张
《有藕》局部

起因于他父亲的一个朋友,委託他在台湾寻找竹编的灯具,因为他家从事编织工作,所以对经纬的编法,比别人多了解一些,他觉得应该不是一件难事,所以就嚐试着自己动手去做,因为材质不同,编做方法及技法,也跟蔺草不太一样,起初遭遇了很多困难,当时也想去拜师学艺,但是一些老师傅们,都很珍惜自己的手艺,不轻易传授他人。他只好到处去寻找一些竹器品回来,再细细的拆解分析它的操作方法。像海边捕鱼的鱼篓及畚箕、米篓、或是斗笠,然后至这些店里去观察老师傅们如何操作,如何编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用心揣摩,终于一一的克服了种种的困难。

万丈高楼平地起,竹编创作贵在精、准、匀、薄,所以须从劈竹的基本工练就起。首先得学会基本劈剥技法,它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每天专心练习,大概一两个月左右,就可达到熟练,能够很顺手的去劈剥材料了。

张宪平本着严谨的态度,制作精緻、古朴苍劲的竹编,很多收藏家及评鉴家均给予极高的讚赏。常常得奖的张宪平, 在诸多奖项中的最高荣誉,当属在四十七岁时,成为最年轻的薪传奖得主。能够获颁薪传奖,就是得到政府肯定的国宝级工艺家,算得上是竹编技艺中的顶尖高手。他于民国八十一年左右,连续得了三年民族工艺奖的大奖,第二名和第三名。连续获得大奖荣耀的张宪平,并不眷恋于名气的光环,反而如同所锺爱的竹子一般,有着虚怀若谷的胸襟。

艺术创作源于大自然

竹编艺术家张宪平因为爱竹、知竹,投入了三十年的心力,在竹工艺里编出了一片典雅瑰丽的竹编天地,将原本中国民间使用的器皿竹编,提升至艺术的殿堂。

他为了寻找适合竹材,常常深入山区,可谓对竹子生态了若指掌。漫步竹林中也就成为他最喜欢的休闲生活,既可享受着空灵幽静的禅意,又有波动万千的韵律。他说,只要走进竹林,就可以体会潇洒飘逸的竹林风华,细细的品嚐竹情、竹性,再慢慢的沈殿发酵之后,就可在他的作品中发挥出无限的创意。像他就把进入竹林走动的那种感觉,微风轻轻吹起,枝叶不时摇曳的那种迷离光影交错下的映象,编织在名为「竹林」的作品中。

竹因不同于一般植物的属性,被称为林中怪客;数千年来备受文人骚客的锺爱,而张宪平却以编织艺术诠释着不同的竹艺风华。他的竹编创作,极富中国的人文意象,有的器型像殷商时代的铜器或陶器,他独创的仿古髹涂技法,更使竹编器看起来古拙朴实、风华内敛;还有他极为精密细緻的编织技法,更是创造出一个个古意盎然、庄重质美的竹编,令收藏家及鉴赏家讚赏不已,就连故宫博物馆也收藏了他的作品。@* (待续)


,